居住社宅
北北基 (臺北市、新北市、基隆市) 與宜蘭地區因其地理位置、人口密度及房價等因素,社會住宅的推動具有高度的必要性。各縣市在社會住宅的規劃與成果上,也展現出不同的特色。
社會住宅的共同目標與精神
不論在哪個縣市,社會住宅都秉持著以下共同目標與精神:
居住正義:提供經濟或社會弱勢族群,以及青年、學子等可負擔的租屋選擇,減輕居住壓力。
高品質居住環境:社宅不僅是提供居住空間,更強調設計、通風、採光、無障礙設施等,提升居住品質。
社區共好:透過公共設施、社區活動、青創回饋等機制,促進住戶間的交流與互助,打造有溫度的社區。
永續發展:導入綠建築、智慧建築、循環經濟等概念,提升社宅的節能、防災與管理效率。
北北基及宜蘭社會住宅特色與成果
臺北市
臺北市在社會住宅的推動上起步較早,成果也相對豐碩,被視為全國的領頭羊。
特色:
軟硬體兼備:除了硬體建設,更重視軟體服務,如智慧超市、日照中心、托育中心、身障工作坊等,將社宅打造成多功能複合式社區。
青年創新回饋計畫:鼓勵青年以專長回饋社區,參與社宅的營運與活化,例如舉辦課程、活動等,創造共好氛圍。
設計美學與人本關懷:注重建築設計,融入周邊環境特色,並考量住戶的人際互動與生活需求,打造有溫度的居住空間,顛覆傳統對國宅的想像。
智慧化管理:導入智慧三表、物業管理等,提升居住便利性與管理效率。
成果:
已完工的社會住宅數量領先全國,並持續推動更多計畫。
多個社宅建案榮獲國家卓越建設獎、TRAA住宅建築獎等肯定。
與社會局合作規劃NPO非營利組織進駐社宅,提供更多元的社會服務。
新北市
新北市作為全國人口最多的直轄市,積極採取多元模式推動社會住宅,並強調「人本、科技、永續」的核心價值。
特色:
多元取得與運用:透過容積獎勵、公有地都更分回、都更一箭TOD增額容積、都更二箭容積加給、多元社福社宅、整體開發等方式,多管道增加社宅存量。
導入新工法與科技:採用工業化預鑄工法(PC工法)、模組化施工、BIM(建築資訊模型)等技術,提升建築品質、施工效率與智慧化水準。
合作共居模式:鼓勵民間參與及社福團體進駐,推動多元社宅型態,實踐社區共融與社會支持功能。
全生命週期管理:推動建築全生命週期管理,包括紅外線檢測、CCTV施工即時傳輸等,確保社宅品質。
成果:
截至2024年,興辦規模已突破36,000戶,為全國之冠,預計長期將達4.5萬戶以上。
多處基地導入綠建築與智慧系統,持續深化數位與低碳建築標準。
多項建案榮獲各項獎項肯定。
基隆市
基隆市在社會住宅的推動上,也積極與中央合作,以解決在地居住需求。
特色:
強化弱勢需求:租房政策上更強化弱勢需求,保留一定比例給弱勢戶居住。
結合交通廊道:社會住宅選址考量交通便捷性,例如「光明安居」社宅位於七堵火車站及基隆捷運周邊。
多功能複合式:社宅規劃包含套房、二房、三房等多種房型,低樓層也規劃托育中心及商業機能。
藝術與社區營造:爭取公共藝術導入,藉由藝術介入營造特色生活風格,並透過公共參與打造共伴社區。
成果:
基隆市首批社會住宅「光明安居」預計於2026年完工,將提供450戶。
與中央國家住都中心合作,引入中央資源,彌補地方量能不足。
宜蘭縣
宜蘭縣因雪隧開通後房價上漲,也積極推動社會住宅以減輕青年及弱勢族群的居住壓力。
特色:
因應在地氣候:部分社宅設計考量宜蘭多雨、潮濕的氣候環境,採用斜屋頂與雙層牆等設計。
包租代管計畫:透過民間業者協助地方政府進行租屋媒合、包租或代管,並提供居住關懷訪視等社會服務,加速解決租屋困難。
中央地方合作:與中央積極合作興建社會住宅,例如「倉前安居」社宅由中央斥資興建。
成果:
宜蘭市、羅東地區積極興建社會住宅,例如「倉前安居」提供395戶,預計2027年完工;「坤門安居」將建造412戶,預計2029年完工。
租金比照鄰近中古屋打5到8折,有效減輕租屋族負擔。
總體而言,北北基與宜蘭地區在社會住宅的推動上,除了增加供給量,也日益注重品質提升、服務多元化、社區營造以及永續發展。這不僅是提供一個住所,更是希望打造一個友善、共融、有活力的居住環境,實踐真正的居住正義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